目前,俄罗斯煤炭产能过剩约20%,即超过1.1亿吨。
寒潮天气影响下,电煤日耗上升较快,部分贸易商认为后期仍有补库需求释放,因此继续挺价,但下游电厂却是按兵不动,积极消耗库存,加之进口煤补充及时,对内贸市场煤采购意愿偏低,港口交割较为僵持。港口调入方面,受安监趋严及环保政策调整影响,产地煤矿产量释放有限,北方港口调入量减少。
等到环渤海港口和下游电厂积极去库之后,预计在本月底或者一月上旬,煤炭市场迎来新一轮爆发,煤价将出现一波持续上涨行情。客户仍以观望为主,矿区拉煤车整体偏少,由于寒潮期间存煤积压较多,现阶段多以去库为主。而开航后,港口装船作业加快,调进低于调出,环渤海港口库存再次进入去库模式,库存呈高位回落。由于电厂对进口煤拉运保持高位,补库较为及时,因此,对国内煤炭需求释放有限,整体贸易活跃度一般。现货采购需求边际增加,再加上产地降雪等不利影响,煤炭生产和运输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供应面临缩紧。
调出方面,受全国范围内速冻天气蔓延影响,下游整体北上拉运积极性有所提升。产地方面,主产地天气放晴,矿区道路基本恢复正常,出入境高速公路多数已解封并正常通行;矿区拉煤车以短途运输为主,长途车辆稀少。然而,2023年前6个月的数据显示,煤炭和褐煤需求急剧下降,接近休克状态。
报告还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海运煤炭贸易量为5.942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5%。截至2023年6月上半年,欧盟钢铁产量下降了10.9%。其中,区内褐煤产量1.147亿吨,同比下降21.2%;硬煤产量2400万吨,同比下降16.7%;硬煤进口5490万吨,同比下降7.6%。德国是欧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尽管其经济刚刚摆脱短暂的衰退,而上半年的能源需求却下降了7.1%。
2023年上半年,欧盟27国煤炭表观消费量为1.936亿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7.2%。今年上半年,欧盟的煤炭供应较2022年上半年减少了4000万吨,即下降17.1%,跌破2亿吨关口仅为1.936亿吨(包括褐煤)。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是不断变化的,但主要还是欧盟自身造成的: 欧盟 ETS 排放配额的成本正在推动欧盟成员国远离能源密集型工业生产,而高能源价格意味着经济增长也已经受到抑制。据欧洲煤炭协会(EURACOAL)近期发布的2023年第二期煤炭市场报告(Market Report 2/2023)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之后,欧盟煤炭消费出现恢复性增长,连续两年回升,但今年以来煤炭消费又回归到下降趋势。其中,动力煤贸易4.583亿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460万吨,增长5.7%;炼焦煤贸易1.359亿吨,同比增加90万吨,增长0.7%。2023年4月德国最后一批核电站关闭,以及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速度和成本的不确定性,本应支撑欧盟的煤炭需求
2023年上半年,欧盟27国煤炭表观消费量为1.936亿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7.2%。其中,动力煤贸易4.583亿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460万吨,增长5.7%;炼焦煤贸易1.359亿吨,同比增加90万吨,增长0.7%。然而,2023年前6个月的数据显示,煤炭和褐煤需求急剧下降,接近休克状态。截至2023年6月上半年,欧盟钢铁产量下降了10.9%。
今年上半年,欧盟的煤炭供应较2022年上半年减少了4000万吨,即下降17.1%,跌破2亿吨关口仅为1.936亿吨(包括褐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是不断变化的,但主要还是欧盟自身造成的: 欧盟 ETS 排放配额的成本正在推动欧盟成员国远离能源密集型工业生产,而高能源价格意味着经济增长也已经受到抑制。
报告还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海运煤炭贸易量为5.942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5%。据欧洲煤炭协会(EURACOAL)近期发布的2023年第二期煤炭市场报告(Market Report 2/2023)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之后,欧盟煤炭消费出现恢复性增长,连续两年回升,但今年以来煤炭消费又回归到下降趋势。
其中,区内褐煤产量1.147亿吨,同比下降21.2%;硬煤产量2400万吨,同比下降16.7%;硬煤进口5490万吨,同比下降7.6%。德国是欧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尽管其经济刚刚摆脱短暂的衰退,而上半年的能源需求却下降了7.1%。2023年4月德国最后一批核电站关闭,以及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速度和成本的不确定性,本应支撑欧盟的煤炭需求《安全高效煤矿评审标准》从1992年制定至今,已大大小小进行了6次修订,目前的标准为2016年调整后的标准。今年以来,川煤集团主动对接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及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等战略规划,确立了传统能源改造升级、新能源前瞻布局、装备制造规模化发展、医疗康养融合发展四大战略着力点,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布局优化,全力打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核心竞争优势,为加快建设西南地区现代化综合型能源企业厚筑根基。做好现代化煤矿建设这道必答题怎么建设现代化煤矿?这是安全高效煤矿发展的必答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指出,安全高效煤矿建设带动了煤矿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推动了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了煤矿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山东能源兖矿能源集团南屯煤矿总工程师暴晓庆说。
新时期,潞安化工集团承担能源安全保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转型发展蹚新路三大使命。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9%,掘进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0%,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达到800个,智能化煤矿产能比率大于60%,原煤入选率达到95%以上。
均衡协调发展存在短板。行业利润持续向优势企业集中,一些资源条件差、开采历史久、社会负担重、转型发展难的老矿亟需各方面关注和支持;安全高效煤矿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还不平衡,地勘、制造、洗选、设计、建设等产业利润率不足6%;发展成果还不能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职工物质与精神文化还不协调。
孙守仁指出,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增强协同发展新动能。2021年12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印发的《煤炭工业十四五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安全高效集团和安全高效煤矿建设,到2025年,建成约1150处安全高效煤矿(特级达到850处以上),产能占全国煤炭总产能的70%以上,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未来,我们要紧紧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宏伟目标,高标准、高品质打造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治理好、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的中国式现代化煤矿样本。
山西省能源局煤炭处处长毛晓文说,安全高效煤矿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我们清醒地看到,新时期安全高效煤矿要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需要化解矛盾、处理的问题还很多。
科研投强度不高,2022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0.44%,大幅低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1.39%);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行业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灾害监测监控技术、低生态损伤的绿色开采技术、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亟待突破性创新,高端装备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煤矿招工难、留人难和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愈发凸显,人才吸引力偏弱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绿色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不足。
但也要看到,当前全国建成的安全高效煤矿占比小、覆盖面窄、复杂条件下建设难度大、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不足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步伐。二要走协调发展之路,巩固改革发展好成果。
孙守仁说,30年来,我们经历了黄金十年的辉煌,肩负了能源保供的重任,也经受了产能过剩的艰辛,体会了全面亏损的惨痛。进一步优化完善政产学研用有效衔接、上下游通力合作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全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多年来,我们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安全高效煤矿新内涵。一座座小而精富而美的煤矿落地生根。
安全高效煤矿有了新内涵自1992年原煤炭工业部提出开展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到2007年更名为安全高效矿井,我国安全高效煤矿建设至今已有30年历史。从首批12处,到2001年突破100处,再到2022年达1146处;从最初的晋冀鲁内蒙古苏5个地区,到如今的20个产煤地区;从晋陕内蒙古主产区,到云贵川复杂难采区,一处处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化安全高效煤矿脱颖而出。
绿色发展是安全高效煤矿高质量建设必须破解的重大难题,也是实现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兄弟煤矿间的互学互鉴,发展好的煤矿要积极帮扶发展慢的煤矿,国有大矿要引领多种所有制煤矿共同发展,多学习广交流;要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牢固树立以职工为中心的思想,持续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推广实施取消夜班、周末集休等生产新模式,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构建全链条协同发展格局,树立客户好我们才能好,朋友优我们才能强的思想,积极营造煤矿上下游诚信伙伴关系,进一步催生一批新产业、新赛道、新业态。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锚定世界一流安全高效煤矿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和创新要素,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打响中国煤炭工业国际品牌;要加强行业自律,作为我国煤炭安全稳定供给的主体,安全高效煤矿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稳定市场的带头作用,坚持依法生产,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着力构建稳固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促进煤炭供需实现动态平衡,确保煤炭供应链、产业链健康发展。我们正在征集标准修订意见,把标准变得更加先进、更加科学,控制安全高效煤矿量的合理增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